图 | 会议现场
4月29日,以“城市韧性与房屋安全:地震治理与渗漏防治的前沿探索”为主题的2025防灾减灾大会建筑与工程技术交流会在浙江杭州举办。作为2025防灾减灾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交流会重点探讨和研究韧性城市规划、建筑抗震加固技术、渗漏防治材料研发等关键议题,旨在推动科研成果向工程实践转化,助力“十五五”防灾减灾目标的实现。
图 | 中灾协副会长、中灾协建筑与工程分会理事长尚红林主持会议
会议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建筑与工程防灾减灾分会(以下简称“中灾协建筑与工程分会”)主办,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会长,中国气象局原党组成员、副局长余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绿色建筑发展处处长梁浩,中建材苏州防水研究院有限公司执行院长沈春林,中国散装水泥推广发展协会建筑防水与保温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徐海鹰等领导专家出席。会议现场汇聚政府部门代表、高等院校学者、企事业单位技术负责人及行业协会代表共计五十余位。中建协认证中心、中碳数字实验室首席专家董事长王海山博士,中建协认证中心副总经理、中碳数字实验室主任万黎明博士,中建协认证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中灾协建筑与工程防灾减灾分会秘书长石云亭参与会议。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会长、中灾协建筑与工程分会理事长尚红林主持本次会议。
图 | 中灾协副会长、中国气象局原党组成员、副局长余勇致辞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会长、中国气象局原党组成员、副局长余勇表示,建筑的防灾减灾能力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多灾害耦合的复杂环境,要求我们在规划、设计、施工和运维的全生命周期内,综合考虑各种灾害因素,实现建筑的全方位防护。为此,我们需聚焦科技赋能、标准引领、协同联动三大方向,推动建筑防灾减灾事业迈向新的高度,为建设更加安全、韧性、可持续的城市与乡村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图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处长梁浩主题发言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处长梁浩作《房屋安全全生命周期管理长效机制研究》主题发言。梁浩处长指出,我们正在步入“房达峰”。因此,要形成房屋安全长效机制,研究建立房屋体检、养老、保险等制度,让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有依据、有保障。梁浩处长通过类比日本、新加坡、英国、台湾等国内外地区的房屋体检制度,分析得出需构建房屋定期体检制度,借助新技术为老房子设定“健康码”;完善房屋养老金、房屋保险制度,打通多渠道为老房子建立“养老金”;完善“人、地、房、钱”联动机制,融入全链条为老房子织密“政策网”,让房屋安全管理三项制度相互嵌套、共同发力。
图 | 清华大学副研究员王海深主题发言
清华大学副研究员王海深作《建筑抗震韧性评价和震时正常使用建筑设计研究》主题发言。王海深副研究员指出,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建筑是地震的主要受灾体,地震下建筑受损甚至倒塌,是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主要因素。通过对抗震韧性建筑的概念、评价指标及流程、评级典型案例的介绍,帮助与会人员深入了解相应内容,并且对震时正常使用的建筑设计进行研究成果分享。
图 | 中建研抗震院院长史铁花主题发言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建研抗震院院长史铁花作《从震害与房普看我国房屋建筑的震害防御重点》主题发言。史铁花院长通过对房屋建筑震害特点的分析,指出县城房屋、城镇自建房和农村自建房受地震破坏的特点,并通过介绍房屋建筑普查情况,指出城镇房屋和农村房屋分别的建筑震害防御重点。
图 | 同济大学周志光教授主题发言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防灾减灾工程系主任周志光作《人工智能赋能建筑与工程防灾减灾》主题发言。周志光教授指出,工程结构全寿命防灾、重大结构多灾害防治、土木基础设施智能化减灾、城市防灾韧性提升是建筑与工程防灾减灾的新方向。通过对新时期数据密集型科学新范式的研究应用,正在突出AI的实用价值,同济大学已经建立相关实验室及知识大模型,开展后续研究工作。
图 | 中建材苏州防水研究院有限公司执行院长沈春林主题发言
中建材苏州防水研究院有限公司执行院长沈春林作《中国建筑防水发展概况及建筑修缮材料应用技术》主题发言。沈春林院长通过对2024中国防水材料现状、中国建筑防水行业概况与发展趋势、防水堵漏修缮材料介绍、防水堵漏修缮工程费用计算、荣誉案例等五个方面,对于国内防水市场进行分析研判,指出全国超80%的房屋都过了5年的防水保修期,未来行业前景巨大。
图 | 东莞市百年建筑延寿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何玉成主题发言
东莞市百年建筑延寿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何玉成作《建筑渗漏致灾与防控技术研究及应用》主题发言。何玉成院长通过对建筑渗漏致灾的常见祸害、建筑渗漏病害与内在缺陷隐患、房屋“未老先衰”的元凶分析、房屋病害隐患体检与抑制劣化衰变维护关键技术四个方面的介绍,引出“四诊合参”的全面诊断体系:通过“望诊”运用数字化科技整体审视建筑外观,“闻诊”倾听敲击之声与异味,“问诊”深入了解使用中的异常,以及“测诊”借助雷达、红外成像等先进设备,精准探测建筑内部状况。通过关键技术赋能房屋防灾减灾,保障安居乐业,助力城市繁荣。
图 | 北京中建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副主任胡志刚主题发言
北京中建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副主任胡志刚作《从末端治理到源头防控,构建韧性渗漏防控体系》主题发言。胡志刚主任指出,渗与漏定义有所不同,造成的危害差异也不一样,渗漏的危害更大,因为它更隐蔽,难以被发现和修复,长期积累会对环境造成更大的危害。需要通过全链条痛点分析,来制定源头防控策略,包括新的复合防水系统、材料智能化革新路径、BIM技术施工标准化等方式。通过应用新的技术演进方向,加上多维协同实践,打造韧性防控体系。
图 | 同济大学教授卢文胜主题发言
同济大学卢文胜教授作《建筑幕墙系统抗震安全与多灾韧性》主题发言,通过大量试验数据和工程案例,深入剖析了幕墙系统在强震、台风等多灾害耦合作用下的破坏机理,提出了基于性能化设计的幕墙结构韧性提升关键技术,为建筑围护体系的全寿命周期安全保障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图 | 中灾协建筑与工程分会秘书长石云亭作白皮书编制情况说明
中灾协建筑与工程分会秘书长石云亭作关于编制《建筑与工程渗漏防控一体化白皮书》的情况说明。石云亭秘书长指出,渗漏问题是建筑物普遍存在的问题,比起抗震具备更大的市场普及度,分会联合行业相关优秀企业,对于建筑工程渗漏防控一体化进行相关研究,发布白皮书征求意见稿,希望更多业内优秀企业可以积极参与,打造更具权威性的白皮书,帮助行业更好发展。
图 | 中建协认证中心、中碳数字实验室首席专家董事长王海山作房屋体检相关情况汇报
中建协认证中心、中碳数字实验室首席专家董事长王海山作《房屋体检相关标准制定进展》汇报。王海山博士指出,中建协认证中心有幸积极参与协会《房屋体检机构能力评价》标准的编制工作,在“先体检后更新,无体检不更新”的政策引领下,房屋体检将是未来城市更新工作的重点之一,房屋体检相比传统检测范围更全面,更是在出现问题前就进行全面健康检查,保障居住者生命财产安全。房屋体检的范围包括住宅、公共建筑和经营性自建房,尤其是在自然灾害发生后或者发生安全事故后,尤其需要进行房屋体检。《房屋体检机构能力评价》标准的目的是为了全面评估房屋体检机构的技术能力、人员能力和体检机构的规范化流程,为行业主管部门和业主提供科学、权威的依据。并且明确房屋体检机构在建筑结构、机电设备、消防等多个专业领域应具备的检测、评估能力,引导机构加强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建设。同时,可以应用该标准开展房屋体检相关业务的组织覆盖设计院、施工单位、检测公司、物业服务公司、房地产评估公司、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企事业单位,共同创造建筑业企业转型发展的第二曲线。后续,分会也在积极开展房屋体检标准族立项工作以及房屋体检师培训工作,为未来行业的大规模增长保驾护航。
图 | 参会代表交流
最后,在参会代表交流环节中,中煤科工重庆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秦砚瑶详细介绍了中煤科工在建筑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实践成果,重点展示了公司在绿色建筑、智能建造、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突破性进展,分享了其在城市更新项目中积累的工程经验。天津仁爱学院建筑工程学院院长李亮系统阐述了天津仁爱学院在建筑与工程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培育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并特别介绍了学院在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特色优势。
本次技术交流会的成功举办,为行业内人士搭建了一个高效的交流平台,促进了信息共享与合作,进一步推动行业的技术进步与实践创新。相信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灾能力,还能在灾害发生时为救援工作提供重要支持,为建设韧性城市、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实支撑。